華為2022年度報告——制裁四年后,華為怎么樣了?
今年3月31日,華為發布了2022年年度報告,報告顯示,華為整體經營平穩,實現全球銷售收入6423億元,凈利潤356億元。面向未來,華為持續加大研發投入,2022年研發投入達到1615億元,占全年收入的25.1%,十年累計投入的研發費用超過9773億元。首席財務官孟晚舟對此表示:“2022年,經營依然面臨較大壓力,總體而言,經營業績符合預期。華為的資產負債率為58.9%,凈現金余額1763億人民幣,近萬億的總資產規模中,現金、短期投資、運營資產等高流動性資產構成了資產的主體部分,財務狀況持續穩健,具有較強的韌性與彈性?!?/p>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insectcorp.com/article/202304/445399.htm
自2019年開始,美國制裁的大棒揮向華為,從硬件芯片再到軟件操作系統無一對華為進行限制或禁運,客觀來講,華為確實有許多優秀的產品和技術,但是,美國的制裁確實是讓華為這家公司獲得了遠超其影響力的關注度,使得華為直接來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F在,四年過去了,我相信許多人對于華為的制裁已經平常心,這對于目前的華為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兒,現在的華為需要這樣的喘息時機。
對于華為來說,從財報來看,在被“常態化”制裁近4年后,還能拿出這樣的成績屬實是十分不易。遙想2019年,三星、華為、蘋果分別位列全球前三。這一年,是手機市場巔峰,也是華為最強盛的時期,這一年,華為全年智能手機出貨量高達2.4億臺,超越蘋果,緊逼三星;這一年,華為的營收高達8588億人民幣,其中智能手機為主的消費者業務貢獻了4673億人民幣,占到了一半以上的營收比例,是華為最大的營收來源,賺錢能力強。而到了制裁的第四年,華為的賺錢能力絲毫未減,根據本次年報的利潤表顯示,在制裁和去年半導體寒冬的雙重疊加下,華為的綜合毛利潤還能達到恐怖的40%左右。但與漂亮的利潤相對的,是其營業利潤率只有6.6%。那么華為的錢都花到哪里去了呢?答案是研發。
華為在研發上不計成本早已是廣為認知的“秘密”,在華為20.7萬名員工中,研發崗位有11.5萬人,占到了總員工數的55.4%。華為持續每年提取大于銷售收入的15%用于研發,把最優秀的人才派往市場與服務前線,通過技術領先獲得機會窗的利潤,又將利潤用于研發,帶動更多的突破。根據報告顯示,華為研發費用相比去年繼續增加了200億元,同比增長13.2%,去年華為總計投入了1600億元的研發費用。更加難得的是,不論總體的銷售收入漲跌如何,研發投入都不斷上漲。而2019年美國開始制裁華為當年,研發費用更是比上年上漲了30%多。持續高強度和大規模的研發投入,讓華為在3年多的時間里,完成了13000多個零件的國產化替代、4000多塊電路板的反復換板開發,不僅如此,華為還完成了78款軟件、硬件的開發工具的替代;在芯片設計方面,基本實現了14nm以上EDA工具的國產化,在今年就將對其進行全面的驗證。華為表示,2023年是華為應對美國制裁常態化正常運營的一年,也是其生存與發展的關鍵之年。華為在基礎研究、無線、AI、軟件生態等方面的研發任務仍然艱巨和艱難,不過,正如孟晚舟所云,“雪后疏梅正壓枝,春來朝日已暉暉?!?/p>
華為首席財務官 孟晚舟女士發言
在華為被制裁的四年中,運營商業務早在16年達到巔峰,此后的制裁對其的影響很小,變化一直不大;而企業業務在快速擴張,到2022年,整體占比已經達到了千億級別。美國的制裁對于華為影響最大的,便是終端業務,在這期間失去了麒麟芯片和5G設備的華為,智能手機的全球占有率從巔峰時期的10.98%直接腰斬到如今的4.84%;而在國內的華為也是連連受挫,自從2020年最后搭載麒麟9000的Mate 40系列回光返照之后,便一路下滑,從接近40%的占有率一路下滑到如今的26.1%。但是即便如此,依然貢獻了2144.63億元的營收,占總營收的33%。就目前的情況來看,華為終端業務的整體情況已經開始向好,營收核心的手機業務正在回歸正常節奏,Mate50&P60的正常迭代,會是接下來華為終端業務營收的核心支撐。同時,折疊屏這全新品類的出現,和華為在折疊屏領域的技術積累也會為華為提供一個不斷增長的營收貢獻點,且高端手機能夠貢獻的利潤是其他產品沒法比的。
對于未來的華為來說,終端業務也許利潤相對不高,對于華為的生存影響不大,但是對于華為品牌影響力來說至關重要,華為要想在未來逆流而上,品牌影響力十分重要。未來營收上升的空間,很大一部分和其品牌影響力有關。
在一方面,華為也在積極拓展其他業務,就比如智能汽車方面,雖說華為發聲五年內不會自己下場做整車,但是,隨著華為與問界聯合推出的產品表現出現開始出現頹勢,銷量表現不是很樂觀,加之華為自己在汽車業務上的反復橫跳,其他車企已經不太相信華為會老老實實做供應商了。所以目前,愿意和華為合作的一般都是一些品牌力差一些,或者新能源轉型不順的廠商。對于新能源汽車領域,短期內筆者看不到什么強勢的怎長趨勢。除非,華為自己下車做整車,利用自己在電氣領域的技術積累,在加上華為這個品牌效應,但是短期內十分不現實。
另一方面,便是能源領域,這一方面華為肯定是比較看好和重視的,華為于2021年單獨為其成立了一家名為華為數字能源技術的新公司。其實,有一點可能各位讀者都沒有意識到,就是華為的光伏逆變器是全球出貨量第一,而且已經持續多年,在能源領域華為是有底氣和技術實力的。最近華為還拿下了全球最大的儲能項目,在能源方面,華為的前景可能確實遠比我們想象的大,而且現在正處于全球能源轉型關鍵節點,很有可能成為華為在未來的一個重要增長點。
如果說,2022年的華為主題是“穩”主要是為了活下去,而今年2023年的主題筆者認為就應是“歸來”,我們熟悉的那個華為馬上就要回來了,不光是活下去,現在更重要的是活得好。當然,現在只能說華為終端,尤其是手機業務,正走在了回歸的道路上,談徹底回顧還為時尚早,且過程中依然有大量不確定的變數。不過,現在最難的時期已經過去,筆者相信華為可以在美方“常態化”制裁的背景下,靠自己和國內無數優秀的半導體廠商攜手一道,發展出自己的一片藍海。
評論